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漂洋过海 为爱前行——衢州援外医生回忆非洲往事
来源:衢州日报
2023-11-21 07:30:37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讲述他们在投身援外医疗事业中的医者仁心与大爱情怀。

自1968年2月浙江省向马里共和国派出第一支医疗队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医疗队员漂洋过海,接续援助,书写着我国对外医疗援助工作的壮丽篇章,为提高马里医疗卫生水平、促进中非友好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浙江力量。

援非,是“为国出征”的使命,也是“医者无疆”的责任。2009年至今,我市医疗卫生系统派出三批共15位医护人员前往马里支援。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落后的医疗条件,他们以专业为武器,守护当地百姓健康,以实际行动诠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徐正才: 援非之后,更觉祖国强大

“我是2009年作为第21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一员,到马里的卡地医院执行援外任务的。2021年我又参加了援疆医疗队,今年4月刚刚从新疆回来。对比两次援助任务、两地的医疗水平,更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11月15日,记者在衢州市人民医院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徐正才。

在去马里之前,徐正才和其他医疗队队员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语言培训,“到了马里后才发现,有的时候,用肢体语言就能和患者沟通了。比如按压疼痛部位,观察病人表情,简单询问哪里痛之类。”

那一年,衢州有4名援非医护人员,他们被分在离马里首都20多公里的卡地医院。“那边的医疗水平不好,特别是马里的穷人,一般生病都靠熬。我现在还记得一些病例,比如有个病人子宫肌瘤已经有十几斤了才来摘除,肚子比怀孕还大;还有一个病人烂脚,来看的时候已经救不回来了,只能截肢。当时很多马里人都患有疟疾,大部分患的是恶性疟,要确诊,就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病原体。所以,那时我每天要看30多个血涂片,在显微镜下找疟原虫。”

中国医疗队的到来,极大提升了马里的医疗水平。“我记得那时,马里首都的脑科医生只有2位、儿科医生只有3位。不仅医生少,医疗设备也落后,很多时候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只能等死。”徐正才说,相比马里,新疆的状况要好上太多太多,“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马里,如果我们医疗队受限于当地设备和药物储备救不了患者,那基本就没有其他办法。但在新疆,如果衢州医疗队救不了患者,还可以求助其他医疗队,我们有100多支医疗队在新疆,我们甚至可以把病人送到杭州、北京、上海等地去治疗,医疗费用也基本由国家承担。国家对新疆的支持是非常大的。”

据悉,第21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队员来自我省6家省级单位及杭州、宁波、嘉兴、衢州四地共31名队员。在马里的两年时间里,包括徐正才在内的队员们克服种种困难,共完成门诊126284人次、住院病例10693人次、抢救危重病例3787人次、开展各类手术5750人次。他们还在当地首次开展了电子胃镜、耳鼻喉科电子显微镜、关节镜及腹腔镜手术,开创了马里微创医疗新技术,深受当地人的欢迎和同行的肯定,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他们回国时,包括徐正才在内的28名队员都被马里共和国总统授予国家骑士勋章,另外3名随队厨师获得了雄狮勋章。

“我们圆满完成了援非任务,能够获得马里共和国的最高荣誉,感到非常荣幸。”徐正才说,幸运的是,他在马里的那段时间当地还算平稳。“我们后面去的医生,就有碰上这边还在做手术,营地外就有枪炮声的惊险经历。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

蒋丽迁: 白色玫瑰绽放马里

衢州市中医医院院感处主任蒋丽迁,是第27批中国(浙江)援马里医疗队队员。从2020年10月2日至2022年4月25日,她带领衢州6位医护人员在非洲土地践行医者使命。

一直以来,马里的政局动荡,安全形势严峻,经常发生政变、游行、罢工等。2020年11月13日凌晨2点,经历了一整天的忙碌,已经入睡的医疗队接到一通紧急电话:“巴马科郊区发生入室抢劫,一名华人中弹受伤,即将送到马里医院抢救,请你们做好准备。”

“子弹从膀胱前壁射入,穿过后腹膜,击穿右髋关节,飞出体外,导致失血性休克、腹部枪弹伤、膀胱破裂、右侧髋臼骨折、右股骨粗隆间骨折。”蒋丽迁回忆,当时的情况十分紧急。这是中国第27批援马里医疗队轮换后主刀的第一台急诊手术,各项程序需要快速熟悉;当地新冠疫情呈蔓延之势,手术存在感染风险,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医院条件受限,手术室的设备、药物和材料都很缺乏……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医疗队队员们各司其职、忙而不乱、累而不疲,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作为队内手术室护士,蒋丽迁面对的是匮乏的物品设备,她迅速对手术器械、耗材进行盘点、核对,尽可能找到合适材料去“适配”,满足手术需要。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忙碌,手术取得圆满成功,伤者转入ICU观察。当天上午十点半左右,伤者恢复意识,顺利撤机和拔管。

这只是医疗队来到马里的第一次考验。在这场救援中,蒋丽迁看到了马里医院手术室现状,如何利用现有材料、设备,适配手术器械,配合好各类手术,保障医患安全,提高患者舒适度,成了她这位手术室护士最棘手的问题。

“在一场手术开始前一两天,我就会开始准备手术器械,如果实在没有,我就想办法自己做。”蒋丽迁回忆,在马里医院,她利用枕芯、棉胎、手术巾、胶布等材料,自制了止血带保护垫、眼科手术洞巾、小儿成人布类约束带和不同体位垫手术头圈等器械。“医生在进行非常精细的手术时,患者的动作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头圈或约束带能固定患者体位,同时提高患者舒适度,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一寸一寸地量,一针一线地缝,蒋丽迁笑道:“我的针线活都好了不少。”回国前,她研发的新技术、新方法为马里当地1620余例手术患者提供了安全护理。

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带去的还有“以患者为中心”的手术室管理新观念。“医疗援非,援的是技术、力量,援的更是理念和服务,把患者的病痛、冷暖放在心上并尽力解决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适应马里医院的手术条件、环境,并尽可能地利用当前的装备、物资去推动解决或有效改善手术的堵点痛点,也是一名援非手术室护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蒋丽迁说。

马里医院是新冠定点治疗医院,作为一名医院感控管理者,蒋丽迁更是发挥专长,加入医疗队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新冠患者诊疗组,帮助医疗队做好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协同医院做好新冠患者诊疗工作。

“医疗队初到马里时,马里新冠疫情呈暴发态势,首都巴马科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而马里医院疫情防控措施几乎为零。”面对现状,蒋丽迁第一时间制订感控工作计划,特别明确了医疗队员防护指南,制定医疗队驻地疫情防控各项流程,严格执行,保障医疗队队员健康。针对医疗队驻地内的厨师等雇员反复进行防疫宣讲,明确了医疗废物运送措施、外送物品接收疫情防控流程等,确保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细节的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此外,医疗队联手马里医院,针对院内医生与患者开展手卫生宣讲,形成了中法双语(法语是马里的官方语言)的“预防疾病,从洗手开始”系列宣传资料。蒋丽迁与其他医疗队员在马里医院门诊大厅和一楼入口处现场进行“七步洗手法”操作演示,教大家正确洗手方法,得到了群众点赞和当地医院的高度评价。

因在马里的出色表现,蒋丽迁荣获马里共和国骑士勋章,并获评浙江省“一带一路”建设先进个人。

薛平: 做好“中国医生”

“55年来,我省的援非队伍与马里当地的医护人员和人民群众都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中非两国的友谊也会像这样一直延续下去。”同为第27批中国援马里医疗队的成员,衢州市中医医院整脊推拿门诊副主任中医师薛平于2020年10月跟随队伍一起前往位于非洲的马里共和国,在马里,他运用手上的银针与精湛的医术,成功诊治了数千名患者。

薛平此行所在的马里医院位于马里首都巴马科,为确保万无一失,医疗队日常进行的是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每天两点一线,不允许外出,每月只有两次机会集体坐车去超市采购物资。马里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也让薛平印象深刻。“尽管出发前有过心理准备,但当真的用上了老旧的医疗设备,身处经常停水停电的环境之中,还是觉得出乎意料。”

日常诊疗和起居也多有不便,为何还要跨越大洋,远赴异国他乡?薛平表示,在家人的无私支持下,他身负着责任与使命,将医者的理想与信念付诸了行动。

“在马里,一般人的月收入只有约600元人民币,还有很多人没有工作。乞讨的人很多,看不起病的人更多。”薛平说,看到这些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每一名医生都深感自己责任之重。与医疗队一同前往的,还有许多感冒药、抗生素等常用药物,当地老百姓与华人到马里医院找医疗队看病,治疗开药均免费。

“这18个月里,我们收治了500多名新冠患者,感染毒株不止有奥密克戎还有德尔塔,最终治愈率达到了99%以上。”薛平说。在当地百姓心里,所有医疗队队员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医生”。这些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与细致服务收获了十足的友好与信任,当地百姓甚至还学会了说中文的“你好”“谢谢”。

薛平袒露,自己在那一年半时间里,每天做着相同的工作,但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尽可能救助更多人,也已足够有成就感。

除了“授之以鱼”,中国医疗队还做到了“授之以渔”,将先进的医疗护理理念和技术带去了马里。“我们在当地进行医疗工作时会同时‘带教’,培养当地的医生,教授如中医针灸在内的一系列技术。”薛平说,援非期间,医疗队队员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回国后,他与“徒弟”依旧保持着联系,过年过节都会互相问候。

回忆这段为期18个月的援非经历,薛平直言这是一次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磨练自我的机会,它充实了自己的医者生涯,更持续建立着数十年来中非人民间信任与友谊的桥梁。“如果有机会,希望大家都可以走出去看一看,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与成长。”同时,薛平相信,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是每名中医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