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客户端
观三衢 通天下

文化点灯人毛芦芦: 愿做“光明草”,明亮人世间

衢州日报 2023-5-31 09:19


内心的约定:到孩子们中去讲故事

你见过水边的芦花小旗吗?乳白的花絮,从淡紫的穗壳里挣出来,翩然弹开,被风一扬,被朝阳一剪,就像一面小旗。

2006年,毛芦芦出版了儿童文学人生的第一部小说集《芦花小旗》,这部曾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凄美而励志的故事:

人生的至暗时刻,深感命运艰难的失学女孩叶荞麦瞥见了突然绽放的芦花,被这美丽所惊醒,放弃了自寻短见的念头,重拾自己的梦想,勇敢地直面生活。

《芦花小旗》的问世,让毛芦芦一作成名,此时距离她最初发表作品,已经过去了16年。

当获奖的毛芦芦受邀走进一所所学校,分享创作故事时,常常激动落泪。她告诉孩子们,书中主人公叶荞麦遇到的考上中等师范学校却意外落榜,转而当代课教师等挫折,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到“大器晚成”的文学梦时,她说,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登了16年,自己默默承受着许多苦与痛,无数次想要放弃的时候,都咬着牙挺了过来。

“只要你坚持自己的梦想,终究会有实现的一天,就像芦花会坚强地举起真善美的旗帜……”台上,毛芦芦两眼噙泪。台下,孩子们已被感动得稀里哗啦。

“原来身边的渡船、芦花甚至是小草,都可以变成美丽的文字,动听的故事。”

“人生不是生来就完美,但我们可以努力去改变。”

“芦芦老师,您还能再送我几本书吗?我也想当作家,去写下自己的梦。”

毛芦芦很惊讶,一场讲座过后,孩子们竟然长大了许多。

小读者们对作家依依不舍的目光,深深触动了毛芦芦。也是在那段时间,她与自己做出了约定:挤出时间,带上作品,到孩子们中去讲故事,把光明和希望镌刻到更多人心灵的深处。

“世界这么大,你总会找到一个喜欢的作家,然后读着那些作品一直走下去。”

“我们应该向着明亮的地方看,尽情地去拥抱生活。”

“生活中的感动滚滚而来,不记录下来多可惜。”

这是作家与读者双向奔赴的爱。毛芦芦的每一场讲座。每一册赠书,每一句语录,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孩子们上学的路,温暖孩子们寂寞的心,赋予他们生活的勇气、学习的信心、向上的动力。

而走到孩子们身边,也给予了毛芦芦最丰富、最柔情、最无限的创作源泉。她听见了孩子们心底的呓语,更加懂得了儿童世界的忧虑和迷茫,知道该如何用文学去慰藉,帮助他们获得温暖,丰盈内心。

“这个暖暖的下午,会一直温暖着每个人的记忆,更会成长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

“芦芦老师的‘战火中的童年’系列小说,让我知道,不该忘却我们的来时路。”

“她穿着橘红色的外套,像是镀了太阳的光辉。她告诉我们,善良会带来快乐,带来幸运。真正的快乐是默默付出,是懂得退让、懂得包容……”

听着读者们一段段真挚的感言,看着那心中燃起的点点微火,都鼓舞着毛芦芦要坚持下去。

2009年起,毛芦芦正式将自己的公益讲座命名为“毛芦芦文学点灯”行动。如果将她这些年点灯的地点标识在地图上,家乡衢州当然是最密集的中心。

除此之外,星星之火也已燎原到了浙江省内的各个地市,以及上海、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新疆等地,甚至在遥远的阿联酋迪拜,那里的孩子也接受过毛芦芦的赠书,通过视频连线,听过毛芦芦的中国故事。

2018年5月28日,毛芦芦和女儿汪芦川向衢州二中捐赠了一百套她们创作的“母女书”——《第十条小鱼》和《妈妈的麻花辫》。


守望精神家园:温暖农民工的心之归处

“一辈子写书、讲座、赠书,这在毛芦芦心目中,就是最重要的事,她几十年如此,初心不改。”衢州市作协名誉主席许彤与毛芦芦相识多年,她知道,毛芦芦平均每年要花四五万元购书赠阅,十几年下来,这笔钱早就能买下一套房子。

该为孩子送什么书,该给孩子写什么书,该和孩子讲什么故事?这是毛芦芦日常思考最多的问题,在她看来,新时代的中国儿童不能只看着“小猪佩奇”“彼得兔”的故事长大,应当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中国式的童年记忆,“孩子们在阅读中吃的‘糖’已经够多,需要加点‘盐’,甜中带一丝咸,甚至是苦。”

衢州市区的世通华庭南孔书屋又名“芦芦童心花园”,这里专藏展示了不少毛芦芦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创作脉络,清晰地刻画在书架之上。

“战火中的童年”“不一样的童年”“毛芦芦守望童心系列”“自然笔记”“先锋人物故事汇”……这些年,毛芦芦创作了一批以抗日战争、农民工进城、生态文明、时代先锋人物为背景的系列儿童小说和散文,映射出时代变迁下中国儿童的精神成长历程。

“这些故事里,有我们需要正视的苦难,有我们需要伸张的正义,有我们需要传承的热情,更有今天的青少年需要的成长力量。”毛芦芦这样解释自己的执拗坚守。

“不一样的童年”三部曲讲述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现状。无论是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艰难,残疾人子女的遭遇,还是无处安放的童年背篓,都定格了一代儿童的特殊记忆。

毛芦芦与农民工群体结缘,源自于一张《民工文化报》。新世纪之初,千千万万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白天拼命赚钱,晚上苦苦熬夜”,精神世界的难以融入,文化生活的贫乏,令他们彷徨而迷茫。

2009年,已在当时的衢州市群艺馆工作了6年的毛芦芦,受命担任执行主编,创办每月一期的《民工文化报》。

农民工想看什么?最需要什么?一股油然而生的使命,催促着毛芦芦骑上电动车,一连转了好几处工地,进了许多座工棚调查。她发现,原来搬砖小哥里,也有诗人,原来焊接小哥中,也有歌手,他们最需要的是交流、是舞台。

“来到衢州,我们就是一家人。”毛芦芦下定决心,要把《民工文化报》办成一间文化客厅,让农民工找到家的感觉,拥有一个精神富足的世界。

整整6年,整整63期报纸,从记者到编辑,从排版到发行,毛芦芦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支撑起这个属于农民工的精神家园。

一次深夜,疲倦的毛芦芦结束了一天的编校工作后骑车回家。昏暗的街头,一辆汽车飞驰而来,把她撞飞了好几米。

当毛芦芦在病床上苏醒时,丈夫汪建飞紧紧拉着她的手求她,咱别这么拼了,这报纸别办了。

毛芦芦柔弱地微笑着,坚定地冲爱人摇摇头,她想起了还有雪片般的稿件需要处理,还有1万个农民工朋友在等着她的报纸。

她想起了山东日照的残疾青年周飞,身体被禁锢在病床之上,《民工文化报》就是他的精神支柱,自己怎能丢下这报纸。

她想起了来自贵州凯里的仫佬族民工杨应竹,每次都要踩着自行车奔波一个小时来投稿,《民工文化报》帮他实现了诗人梦,自己怎能丢下这报纸。

她想起了农民工子弟学校里,因为缺少课外读物,每一期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民工文化报》,都被孩子们读了一遍又一遍,自己怎能丢下这报纸……

毛芦芦把这些背后的故事讲给丈夫听,丈夫也被感动了,他理解了妻子的选择,主动默默承包了家里所有的家务,好让妻子专心办报。

《民工文化报》一共印了60多万份,如果把它们一张张铺开,可以从衢州一路连到杭州西湖。

这是一条毛芦芦点灯照耀的文化普惠之路,指引着万千农民工找到了回家的路。

2015年“六一”节前夕,《民工文化报》执行主编、责任编辑毛芦芦在柯城农民工子弟学校——阳光小学送报纸。


代言一片土地: 不让遗产变成遗憾

衢州城郊有一座形似石桥、状如卧虹的烂柯山,相传这里是中国围棋神话传说“王质遇仙,观弈烂柯”的起源地。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追寻着围棋仙地的印记。中外棋手也热衷于到此朝圣,在“烂柯杯”围棋赛中一决高下。

尽管头顶烂柯的声名荣光,但这座名山重焕光彩的路,却并非一帆风顺,民间甚至嘲讽说“烂柯山是烂的”。

就以神话传说为例,早在2007年,烂柯山传说便被列为浙江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烂柯山传说,究竟有多少版本?又传递了怎样的文化品格和哲学思想?对此,几乎没有人能说清楚。

当非遗保护工作的职责划入衢州市文化馆后,自己成为非遗保护工作者后,从小听着烂柯山故事长大的毛芦芦,再也坐不住了。

2009年,毛芦芦花了大半年时间,四处寻访了解烂柯山掌故的人们,重新整理汇编烂柯山传说。

当时,烂柯山传说的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徐臣榜已经77岁,见毛芦芦来聆听记录传说,老人激动地拉着她的手说:“再不抢救,文化遗产就成文化遗憾了!”

老人们年事已高,毛芦芦几乎是与时间赛跑着,完成了烂柯山传说的汇编,最终发掘了70多个烂柯山系列传说,厘清了传说背后的人文思想。

正是凭借着这份扎实的田野调查,2011年,衢州烂柯山传说成功晋级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尽管已经拥有了高光时刻,但毛芦芦并不止步于此。她一方面带着自己编著的《烂柯山的传说》走进校园传薪点灯,让文化继续流传下去,一方面以新一代烂柯山传说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奔走疾呼复兴围棋仙地。

毛芦芦带领柯城区白沙小学的学生游烂柯山,讲述自己编著《烂柯山的传说》的过程。


曾几何时,遇仙的王质是“柯烂不知归”,而毛芦芦也是“点灯不知归”。

不知等待了多少个黑夜,她终于盼来了黎明——沉寂许久的烂柯山片区再度启动开发,衢州国际围棋交流中心矗立在市中心,烂柯杯围棋赛也升格为世界级围棋大赛。

昔日的烂柯落子处,如今正在下着一盘打造世界围棋圣地的大棋。对于烂柯山传说的“后传”,毛芦芦倍感欣慰。

青年作家汪芦川是毛芦芦的女儿,一次交流创作体会时,母亲告诉她:“一个写作者,除了写自己的内心,还要代言一片土地,写出民众的心声。”

汪芦川默默地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她终于理解,母亲为何愿做那一株“光明草”,为何要不断地去巡讲,把一盏盏心灯点燃,愿它们一直明亮在人间。